2026-2032年中国冲压加工行业发展现在与趋势预测研究分析报告
冲压加工(Stamping / Press Working)是指在常温下,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金属板材、带材或型材施加外力,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,从而获得所需形状、尺寸和性能的零件或产品的加工方法。属于金属塑性成形的重要分支。
我公司拥有所有研究报告产品的著作权,我们从未通过任何第三方平台代理销售或授权其开展业务咨询。当您购买报告或咨询业务时,请认准“博研咨询”,及官方网站市场调研在线(www.cninfo360.com)。若要进行引用、刊发,需要获得博研咨询的正式授权。
- 报告目录
- 研究方法
冲压加工(Stamping / Press Working)是指在常温下,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金属板材、带材或型材施加外力,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,从而获得所需形状、尺寸和性能的零件或产品的加工方法。属于金属塑性成形的重要分支。
核心工艺类型:
工艺类别 典型工序
分离工序 落料、冲孔、切边、剖切
成形工序 弯曲、拉深、翻边、胀形、旋压、精冲
复合/级进工序 复合模冲压、多工位级进模冲压
主要设备与要素:
压力机:机械压力机、液压机、伺服压力机;
模具:单工序模、复合模、级进模、精冲模;
材料:冷轧板、镀锌板、不锈钢、铝合金、高强钢(如DP980)、硅钢片等。
应用领域广泛:
汽车(车身覆盖件、结构件、底盘件)
家电(洗衣机滚筒、冰箱内胆支架)
电子电器(电机铁芯、连接器端子)
轨道交通(车体结构件)
新能源(电池壳体、电机定转子)
五金工具(刀具、锁具、紧固件)
注:精密冲压(精冲)可实现±0.02mm精度,广泛用于安全带调角器、变速箱拨叉等关键零部件。
二、中国冲压加工市场发展现状(截至2025年)
1. 市场规模庞大,全球制造中心地位稳固
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冲压件生产国,占全球冲压加工产值35%以上;
2024年市场规模约1.2万亿元人民币,预计2027年将突破1.4万亿元,CAGR约5.2%;
汽车行业仍是最大下游,占比超50%,其次为家电(18%)、电子(12%)、新能源(10%,增速最快)。
2. 企业结构:大中小企业并存,两极分化加剧
全国冲压企业超8万家,其中:
头部企业(如华达科技、天汽模、祥鑫科技、宏联众):具备模具开发+自动化产线+客户协同设计能力;
中小冲压厂(占比超85%):设备老旧、依赖人工、利润微薄(毛利率普遍<10%)。
行业集中度低,CR10不足8%,但头部企业通过并购与技术升级加速整合。
3. 区域分布高度集聚
区域 产业特点
长三角(江苏、浙江、上海) 汽车、电子、高端装备配套,精冲与高强钢应用领先
珠三角(广东) 家电、五金、消费电子冲压集群,柔性响应快
环渤海(天津、河北、山东) 汽车整车厂周边形成冲压配套圈(如天津一汽、长城汽车)
中西部(重庆、湖北、安徽) 新能源汽车崛起带动本地冲压产能扩张
4. 技术升级加速,但痛点仍存
进步方面:
伺服压力机渗透率提升: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28%,节能30%+,成形精度更高;
自动化产线普及:机器人上下料+视觉检测在头部企业覆盖率超60%;
高强钢/铝合金冲压技术突破:DP1180、铝板热冲压应用于新能源车身。
行业痛点:
痛点 具体表现
模具开发周期长 平均3–6个月,试模成本占开发总成本40%
能耗高 国内压力机单位能耗比德国高20%,吨冲压件耗电8–10度
废料率高 汽车覆盖件平均废料率15%(日系车企通过套料算法降至8%以下)
人才断层 高级模具设计师、工艺工程师严重短缺
5. 新能源与轻量化驱动结构性增长
新能源汽车单车冲压件价值量提升30%+(电池托盘、电机壳体、电控支架);
高强钢/铝合金应用比例上升:2025年新能源车高强钢用量预计达65%;
一体化压铸冲击传统冲压:特斯拉引领“后底板一体化压铸”,但中小结构件仍依赖冲压。
三、未来发展趋势(2025–2030)
1. 智能化与数字化深度赋能
数字孪生全流程仿真:将模具开发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20天以内;
AI排样系统:材料利用率从68%提升至82%+;
在线视觉检测:实时捕捉0.02mm级成形缺陷,替代人工质检。
2. 绿色低碳成为硬约束
推广伺服直驱压力机(节能30%+);
建立废料智能回收系统,实现边角料自动分类与回炉;
探索冲压–焊接–涂装一体化低碳产线。
3. 工艺融合与边界拓展
冲压+激光切割复合工艺:减少模具投入,适合小批量定制;
热冲压+冷冲压混合成形:兼顾强度与复杂形状;
精冲+冷锻结合:用于机器人关节、人形机器人传动部件(2025年精密冲压材料需求预计达300万吨)。
4. 服务模式向“系统解决方案”升级
从“来图加工”转向“同步工程(SE)”:参与客户产品早期设计;
提供轻量化方案(如拓扑优化+高强钢选材);
输出模具共享平台与产能调度云服务,盘活中小冲压厂闲置产能。
5. 高端精密冲压国产替代加速
在汽车安全件(调角器、离合器拨叉)、机器人核心件等领域,国产精冲材料(如20MnB5、S28CB)成功替代日本新日铁产品;
国产精冲设备(如扬力、通快中国)逐步进入高端供应链。
四、代表企业(2025年行业标杆)
企业 优势领域 核心能力
华达科技 汽车车身冲压件 覆盖比亚迪、特斯拉、蔚来,自动化产线成熟
天汽模 汽车大型覆盖件模具 模具出口欧美,具备一体化设计能力
祥鑫科技 新能源电池托盘、电控箱体 绑定宁德时代、广汽,轻量化技术领先
宏联众 精密电子冲压件 服务于华为、立讯精密,微细冲压达0.1mm精度
扬力集团 冲压装备制造商 伺服压力机、精冲机国产化主力
五、结论与建议
结论:
中国冲压加工行业正处于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效益”转型的关键阶段。尽管面临一体化压铸冲击、成本上升、环保趋严等挑战,但在新能源汽车、人形机器人、高端装备等新兴领域,冲压凭借其高效率、高一致性、低成本优势,仍将长期占据不可替代地位。
未来胜出者将是那些能够:
掌握高强钢/铝合金成形工艺;
实现模具开发数字化、产线智能化;
提供轻量化系统解决方案的企业。
建议:
对中小企业:聚焦细分领域(如新能源结构件、机器人配件),避免同质化竞争;
对装备厂商:加快伺服压力机、精冲设备国产替代,降低客户投资门槛;
对政策层面:支持冲压产业集群绿色改造,设立模具共性技术平台;
对投资者:关注“专精特新”冲压企业,尤其在新能源、机器人、半导体设备配套方向。
在线订购×
报告信息 价格
2026-2032年中国冲压加工行业发展现在与趋势预测研究分析报告
报告编号:1957023查看
温馨提示
2、如有变更,请与我们客服取得联系,联系电话:400-186-9919,联系邮箱:service@cninfo360.com;
3、报告为客户内部参考使用,不得将报告内容进行公开、出版、转让、出售。




